當馬克思寫作《資本論》及創造共產主義的時候,不知道他是否忽略了人類天生本能的『三性』,還是故意地抹殺了『三性』的影響力呢?也不知道後來的現代學者,有沒有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時,把三性也提出来討論,以指出共產主義的荒謬之處與絕大的不足,以證其站不住腳的立論,來恥笑這個可悲複可笑又可憐的主義呢?
所謂人類的『三性』,其實大家都是耳熟能詳,都深有體會的,因為這『三性』從我們出生開始,就一直陪伴著我們過日子.
『三性』指的是:惰性、貪性和嫉妒性。
惰性,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人都傾向於不工作,又想享受一切的安逸和豐盛的成果,沒有誘因的情況底下,是不會主動的、有目的地、積極地去工作;貪性,人是無所不貪的,得寸進尺,得一要二,這個相信你我都很瞭解;嫉妒性,人一生下來,就學會了比較,這是天生的本能,這種具有競爭性的特色也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要瞭解一個社會動態以及其經濟的發展過程與趨勢,必須先瞭解它的構成因素的性質與特性,和慣常運動方式,所以說共產主義是註定失敗的。
像馬克思這樣子,囫圇吞棗地忽略了人的基本性質,而一步就跳到去給社會經濟發展立下了一個定論,是一種愚蠢與可恥的行為。在國家有形之手的幹預底下,強為平均分配所有物質(我們姑且不論是否真正的能夠平均地按人頭分配所有物質),那麼你去想想,在惰性主使的情況下,又有哪個國民在知道最後他們也會平均的擁有國家資源和財富的情況下,還會去工作,去達到基本的工作要求和目標呢。沒有他們達標的生產,國家在未來又拿什麼來分配?
再說嫉妒性,當國民都知道最後結果是每個人都會獲得國家平均分配資源與物質,那麼他們就會比較每個人所投入的時間、精力是否物有所值,換句話來說就是是否等值交易。當有些人的付出是比其他人多的時候,而得到的又是同等數量質量的東西,在嫉妒性的驅使底下,心底肯定非常難受,這就影響了他將來所付出的努力了。
基於上述的兩種情況,也就是惰性和嫉妒性的影響底下,生產數量和質量就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消磨殆盡,後來,國家又用什麼來分配給國民呢?
再談貪性,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貪性,共產主義把這個人性狠狠地壓抑了下來,並不代表乾乾淨淨的把這個貪性給消滅掉了。如果隨著時間的過去,有人不滿足於他所分配到的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慢慢地這幫人的數量增加了,負面情緒和怨氣的積累,就會導致實實在在的社會動盪,就會動搖了國家的根本。所以說實行共產主義最後會導致人民的不滿和怨恨,這種負面情緒的鼓動下,就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穩定和導致一個政權的滅亡。
所以我在想,是否馬克思這個大魔頭,是跟世界上實行共產主義的國家開了個大玩笑,把他們推向了傾覆的境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